close

50734534_1192843027531595_6742856324075225088_n.jpg

昨夜失眠了,可能是緊張明天的巡迴醫療吧,畢竟是要碰兩年沒做的護理工作了,表現優劣又在心理作祟。

過去住背包狗多吵雜都睡得著,這次到好,一刻不得眠,睡睡醒醒,07:00鬧鈴響起,胡亂吃了麵包,便出門了。

來到診所,護理師L和阿美族H學姊已經將用物備妥,等待醫師開車來載,看來我還是來晚了,也不知道自己能做甚麼,只好胡亂和H學姊聊,終於,一台休旅車駛入巷內,醫療用品上,出發!!

 

我們從都蘭出發,前往東河鄉泰源村,從台11線上拐了彎切入台23線,這裡叫【洞內】,穿過這座山洞才抵達的地方。山路千折百轉,這個被山環繞的仙境,住了4千多人口,但完全沒有診所,我們的到來,解決小事情,卻完成大事情。

50940777_231476207774849_5734814065046323200_n.jpg

直接就在東安宮門口擺攤了! 夥伴們身手俐落,開始擺辦桌椅,我那套在醫院推呼吸器和病床壓AMBU的招式,在這裡一點都不管用,醫師看出我的生疏,立馬要我和護理師L學習,我笑了出來,L果然是人中豪傑,辦桌席面樣樣來,設好掛號看診區、包藥區、打針區,都蘭行動診所開張!

50673257_386121475295281_7423206399624085504_n.jpg

老人家一一從遠方拄著拐杖走來,主述多為慢性病控制、慢性疼痛、感冒、失眠等,處方藥物多為口服胰島素、降壓藥、抗生素、低劑量類固醇針劑併B群/葉酸、抗鬱劑併低劑量BZD鎮靜劑等,簡單的問題,早期處理,早期解決,不用翻山越嶺到市區醫院就診,不必拖到最後再去給醫師看;從被動醫療轉為主動,若行動不便需在宅看診,診所一樣有提供服務。

 

一位高齡95歲的爺爺,行動緩慢,腦袋卻精得很,藥物他都認得,人也記得一清二楚,護理師L說可以陪爺爺走回家,我們便一人牽一邊,用龜速往上坡前進,如果不是陪他走這一趟,我可能永遠都不知道,爺爺要花多大的體力和時間來到廟口看病;一路上坡不說,路程走了近30分鐘才到。

L問爺爺要不要休息,他堅持不要,氣喘吁吁地慢慢走,嘴裡說著快到了。L說平常他走幾步就停了,看來這次有你,想表現給你看,呵。我聽了噗哧一笑,要他不要勉強,他卻一路向上走了。我們來到爺爺的家,平房,廚房用物俱全,後院有個小農地,爺爺會自己種菜和木瓜,來到他的房間,還有自製尿管(運輸管),可以讓他在床上上廁所,直接接到外面的水溝,這項設計實在太驚人,我在那兒愣了一會兒。

50590615_789354741413491_4381478155068637184_n.jpg

爺爺獨居多年,兒子事業有成,家裡擺滿了兒子寄來的紀念品,東西到了,人沒到,倒是爺爺準備幾箱自栽木瓜想寄出,卻是沒寄出去,說是不好寄,要我們拿回去吃;這時,他從抽屜拿出珍藏已久的手鐲,是他兒子寄來的,要我掛上,我連忙拒絕,說是太貴重不能接受,但爺爺執意說這大小適合,一定可以,一旁L一臉無辜,說道:「你拒絕不了他的,呵。」。我就在那演了幾齣戴不上去的戲碼,最後,終止在爺爺一把抓住我的手,紅通通的手鐲就噔的一聲給掛在手上了。他滿意說道:「因為適合你,謝謝你能來看我。」,可能就像是一種約定,當時我就想: 『無論未來有沒有留下來工作,只要有經過這裡,必定來看你』。

桌上放了幾張醫院居家服務的選傳單張,看來方才醫院居護來過,L笑道: 爺,你很搶手喔! 大家都想要來看你!

(甚麼時候,獨居老人變成了搶手個案呢?)

50966631_254822392097327_2564599472944316416_n.jpg

 

泰源社區各處看得見醫院設置醫療站的蹤跡,這群相似理念的人們,事實上做著不一樣的事,台灣現況是四處分割搶個案,卻不能合作;若能將在宅醫療、社區共生執行徹底,總歸是團結力量大。

50866829_1177714122353414_1377644067663380480_n.jpg

50732339_2404703572934916_2706436683380817920_n.jpg

台東偏遠地區的特色就是教堂,即使資源在缺乏,人們的共同信仰,總是能串起連結,教堂則是交流場所,也是在宅醫療推廣的據點之一。

 

午後,醫師請客吃了泰源街上唯一的自助餐,料多味美,迅速食用完畢,我們受邀到北源村 村長家作客,車程不遠,卻是九彎十八拐,這條東富公路,除了自然美景,也是暈車大道,L一下車便倒在村長家草皮休憩,暈車的威力,讓她倒地不起,後來還是靠醫師現場針灸,頓時好了大半。

50767736_395512244351710_242669895651688448_n.jpg

在村長家待了約莫一小時,享用自種的肚臍橙(好甜)、手沖咖啡,聽醫師和村長話家常同時,還能順道醫療諮詢,我也逐漸能理解,醫療與生活不會分開,其實就是那麼自然的事情。

 

下午,巡迴醫療第二站:北源國小,直接在會議室設置醫療站,附近居民會來看診,也有小孩子下課自己跑來看感冒,實在太自然不過了,對這些孩子來說,這種醫療的便利帶來的不僅只是疾病被醫治,有更多的是獨立性的養成,與外界互動的開始。

50844756_330042190944571_2554763813152882688_n.jpg

趁著病人不多時,醫師和我侃侃而談他的整體目標,目前居家醫療是按照『全民健保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』來執行,而診所最不同的是隨CALL隨到的『在宅醫療服務』;或者,知道哪些個案狀況不穩定,有時L會主動到家裡訪視(就像早上去看爺爺那樣),因為身處社區,所以心冀社區,這些都是沒有給付的,等於是在做志工,因為目前政策還未有屬於『在宅醫療』的配套,但在日本已行之有年,甚至可成立在宅醫療型診所,不看門診,完全以到府醫療24小可輪班出勤為主。未來,診所想以成立居家護理所為優先考量,至少讓護理師出勤能有適當補貼(長照2.0計畫)。

2019年居家照護新制,將病人從居家照護、安寧居家照護兩類,擴大為三類,包含居家病人(S1)、重度病人(S2)、安寧病人(S3),其中重度病人又可分成:居護(三管:鼻胃管、尿管、氣切管)、呼吸器依賴,兩項次分類,上述這些病人皆可提出申請,評估是否符合收案。原則上,ADL<60、嚴重失智、心肺衰竭困難就醫者、癌症末期、高齡高過80歲獨居者,都符合收案條件。 

試問: 這樣需求的人有多少? 現行醫療是否能供應? 倘若可以達成,後端醫療(醫院)可減輕多少重症者?

若社區能自助,在宅醫療能落實,你還會看到急診室塞滿人,老人家反覆出入院,最後在病床『殘終』的場景嗎?

醫師想先把都蘭的制度建立,由下而上,再依此例讓政府制訂適配的政策。我知道這裡是在做台灣沒有人做過的事情,既充滿挑戰,又意義深遠;這是我想做的事情,自身要克服的困難很多,我有沒有勇氣?

51047050_346866772572982_5611728097708605440_n.jpg

51074252_826589601012707_2425229532240805888_n.jpg

 

傍晚,結束巡迴醫療,順路看了居家的個案,口腔癌術後的高齡者。一進入家中,阿美族H學姊先用溫柔的母語問候,老人家立刻眼神柔和,予以回應,親切感由此展開;而護理師L和個案建立的情感,也在此體現,在案家看似輕而易舉地衛教評估,都仰賴著長期基層醫療人員,與其建立信任且安全的關係,讓團隊能深入他們的生活裡。

50506328_305776430288657_6792117116469248_n.jpg

 

回到都蘭已是18:00,這裡沒有上下班時間之分;說也奇怪,你本能地會忘記要打卡,忘記時間,反而是搭配著這裡的朝夕變化行動,不需要有人提醒你上班下班,這裡的一切就是行動的開關,沒有真正的開始與結束。

診所要搬家了,從巷內搬到都蘭大街上,醫師戴我們來看施工現場,這裡是H學姊的娘家,在此工作15年了,原診所遷移,舊屋易主,她也被余醫師找到,留在此地繼續深根,當初醫師看中的就是H學姊像媽媽的溫暖;此時,一旁的醫師興奮地說著:「L你的注射室比我的診療室還大耶! 你三樓還有房間喔! 都是大間的,任你選!」,護理師L倒是冷靜,他們就這樣一來一往地鬥嘴,不亦樂乎。

用此照片記錄這珍貴的時刻。

50943234_388874038539903_5235956409639632896_n.jpg

夜深,剛從醫師家用完晚餐,和老司機談了今日見聞,他告訴我:「不要怕,給彼此兩年時間,不受限於任何事,全力去做。」。

今夜,睡得沉,睡得安穩,赭紅的手鐲在暗處隱隱發光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F.silen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