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73364185_1457189574457355_3987475825476763648_n.jpg

 

 

這一篇文章,可能會是寫部落格以來,自己最真實的面貌,對我而言是很大的挑戰,真正推動我將這些感受寫下的,其實正是『真實』本身,它要我不要去逃避,也無需害怕旁人眼光,因為連自己也需要欺騙的自己,是很可悲的。

2019年,我真正離開台南,隻身來到花蓮,這段路程很遠,無論是實際的公里數,還是準備期,都花了我許多心力,但說實話,當初的決定有點像是逃難:因為當時如果不這麼做,我可能又將再次掉入『憂鬱』的旋窩中,泅不出來,可能因為青少年時期的經驗(久病成良醫),我覺察到自己可以早期警覺自己的狀態,並採取行動,現在回頭看當初的每個行為,看似逃避、退縮、脆弱的決策,其實都是一種『作為』,沒有這些作為,可能我已不復存在。

花蓮,是我尋找『家』的起點,初期因能抽離家庭對我的影響,讓我平靜了一段時間,然而將自己放進一種孤立無援的境界,第一次面對自己的過程,竟是如此的赤裸,那時孤單包圍著我,這讓我很意外,自以為已經『習慣』獨處,沒想到那並不等於會『自處』。很快地,在進入職場後,我依然用高標準在要求自己,也因為工作環境的屬性需要不斷『照顧』他人,這些經驗都一再複製著家庭帶給我的所有經歷,所見所聞都能勾起我童年的記憶,創傷會傷人,我真實的在這段日子裡感受到了,最後撐了四個月,我不斷逃避簽約(工作要求要綁約一年,違約要賠錢,我對簽約非常焦慮,我討厭被綑綁的感覺,我也的確不想做這份工作一年的時間),用了無數個理由想辦法離開,又想同時保有好的面貌,不斷撐起笑容,裝作堅強,然而用面具撐起的笑容終究不能掩蓋殘破的心,我離職了,又是一種逃離。

離職的這段時間,『貧窮』應該是最直接的生活代名詞,原是為了調整自己離職,最終又去找了另一份工作,因為終究無法接受『無能』的自己;不意外地,我拖著每天出現腹瀉、失眠的軀殼上班,下班就是只剩下呼吸的躺著,在一次與同事不愉快的經驗中,我再次離職。這次的經驗,讓我已無法逃避自己的問題,我同時進行了兩項計畫:預約看診及參與正念認知團體(在這之前已嘗試過8次諮商,明顯未改善),直到河好日學堂通知我錄取這項免費的課程後,我的生活才像是真正的準備『開始』(當然這還要感謝老司機的協助,讓我在很有限的經濟狀況下,得以完全休養)。

前面我已試圖用很短的文字去描述這段時間以來的『真實生活』,依然發現還是無法說完,那些藏在身後的所有面貌,我打算用未來的時間一一書寫,用我最擅長的方式,面對自己;『當你發自內心願意去直視生活時,生活總有意想不到的驚喜,提醒著你:你值得用更好的方式對待自己,並且感到幸福。』

我終於要開始談正念認知團體,先看一段報名錄取後的通知信(填寫報名表時也需清楚交代自己參與的動機與狀態):

根據聯合國衛生組織預估在2020年時,人類在其一生之中會有70%的機會因為各種生命事件而陷入憂鬱沮喪,大多數的人能夠自然的恢復一般狀態,而有20%的人會在日後重覆陷入憂鬱達兩次甚至多次。而反覆陷入憂鬱、沮喪的狀態,輕則影響個人對自己與周遭社會的互動,嚴重的,則會破壞大腦中的情緒認知系統、進而影響人際關係與生活自理能力。在報名的填寫資料中,我們請您填上為何來參加這次的訓練團體,以及思考、安排自己如何能走完八周的身心準備與期待。您會獲選的主要原因,跟其他人一樣,是因為自己經常會陷入憂慮與負向思考的循環裡,希望能透過八周正念(靜觀)認知方法學習,並承諾願意將八周上課與一日靜觀的時間預留下來,每日撥空練習方法,紀錄練習觀察,嚐試調整自己的自動化習慣。而如果您並沒有這樣的經驗,或是還沒準備好要承諾這樣的練習,那請您務必審慎考慮是否要參加這次八周靜觀認知(MBCT)團體,來參加說明會就是一個積極了解的方式。靜觀認知的練習方式有許多種形式,可以有半日、一日或是三日以上密集訓練與讀書會方式。八周的靜觀認知團體是正式進入課程練習的訓練,也需較多的決心與安排。若您在後來改變了主意,請不用客氣讓我知道您的困惑與考慮,並歡迎跟我討論。無論最後決定參加或是退出,您都有自主決定的權利,可以在說明會後讓我們知道。

單從團體篩選成員的嚴謹,以及要求對於參與八週課程的承諾,我就能感受到:「照顧自己,就是需要細緻且具耐心地對待。」,當你選擇使用MBCT的方式改善自己的憂鬱狀況,正意味著:1.你不想用藥物的方式治療。2.你可能完整地接受過藥物治療但是再次復發(這裡強調是遵照醫師處方服藥至少半年,無自行調藥或斷藥),我正是後者,是的,我自己是治療者,每天照顧這些心理受苦的患者,我也曾親自經歷積極且完整地完成藥物治療,嘗試過運動、瑜伽、心理諮商(甚至是學習),我依然擺脫不了憂鬱復發,所以當我再次決定要服藥時,MBCT像是救生艇般將我拉回岸上,讓我有機會選擇不同的方式。

MBCT這項治療方式已有實證研究證實可改善憂鬱、焦慮問題,還記得準備諮商所考試時,我的研究計畫正是寫MBCT,只可惜當時並未被採納,也正意味著我對其了解不夠深入,也像是暗示著我將擁有機會,重新認識自己擦身而過的自我照顧方案。

我想這項課程可以幫助到我的是:1.我能覺察內心的運作2.我能保持沈穩並學會退一步來看待事物*3.我有其他選擇,不必掉回去舊有的反應模式*4.我學習用比較仁慈的態度來對待自己*5.我學習辨認憂鬱情緒即將回來的警訊,並採取有效的行動*6.我學會使用比較少的力氣去修復事情*7.我學會聚焦在當下,活在此時此刻。

這項課程我需要的準備是:1.每天的練習時間2.每週一天的團體課程時間3.研讀正念認知治療書籍(甚至是讀書會)*4.我需要跟周遭的人溝通,讓他們知道該如何配合你(若和家人同住尤為重要,或者你有過度關心的親友)*5.需要在出現自然動機(如怠惰或太過努力)時取得平衡來完成八週課程(全勤!)*6.在這段時間,仁慈的對待自己,特別是你遭遇困難的時候。

『*』是我認為自己最缺乏的部分,也是我想慢下來更加細緻去感受的事項,以下是我從腦中浮現的想法,這也是我最近在練習『自由書寫』(或自由聯想)的方式,不加思索地將想法、感覺記錄下來:

一、「我有其他選擇,不必掉回去舊有的反應模式」:這可以從我每次的離職,甚至回推到學生時期請假的行為模式來看,每當我出現憂鬱或焦慮時,身體會先出現症狀,如腹瀉、發燒、頭痛、心悸、失眠等(俗稱身心症狀,因心理問題導致的身體症狀,通常與大腦荷爾蒙分泌機制失調有關),而此時我將無法接受自己的狀態,也無法好好向他人表達自己的真實狀態,加上在乎別人的看法,我會傾向先撐住,以保持完整狀態,最後耗盡便逃跑,『在被人發現不好之前先離開,比較能保持好的模樣』,我的內在運作模式,總是傾向矛盾型依附模式(焦慮又逃避);我知道我的狀態,卻對此狀態無能為力,這也是我所好奇,在接下來的八週裡會發生什麼變化?

二、「我學習辨認憂鬱情緒即將回來的警訊,並採取有效的行動」:這一點則呼應第一點所述,我的反思是:是否我可以辨識警訊,而我每次「逃走」的動作,其實對我而言是一種有效行動?『我不知道自己要什麼,但越來越清楚自己不要什麼』,只是我知道這種沒能好好說出口,沒能好好表達的行動,值得去修正,但我想在這裡給自己肯定,或許我已經學習到該怎麼避開危險了,只是還沒能學會如何善待自己

三、「我學會聚焦在當下,活在此時此刻」:離職後或者花蓮的生活,都讓我能時時刻刻感受到這件事情,每當被貧窮攪得難受時,我便轉向讓自己回想:「我要的是什麼?」,每當我想起自己要的是自在生活,我便能將物慾降低,過回最原始的生活:自己下廚、步行或騎單車行動、只買必需品、極簡生活等,當生活回歸到只剩生理需求時,貧窮會變得渺小,也同時發現我們有多久都在『還未滿足生理需求的基礎下,過度追求自我實現的夢想』,這樣的狀態不親身經歷真的很難理解。

四、「我需要跟周遭的人溝通,讓他們知道該如何配合你」:這點是我現在還不知道怎麼處理的困境,我無法坦然地和家人說明我的壯態,以及更加無法和過度關心你的前輩和親友闡明自己的狀態與需求,我現在遇到的是,用比較隱晦地方式告訴前輩朋友:我需要安靜休養,不適合社交活動或重回職場,但對方還是不能理解,這讓我相當困擾,我還在尋找可以說明的方式,正因為我不願直白說出:「我生病了,請讓我休息。」,這樣不願表露真實的我,所需付出的代價。

五、「需要在出現自然動機(如怠惰或太過努力)時取得平衡來完成八週課程」:這可能是我最沒有自信的地方,原因是我已經離職四次,每次都無法完成某些階段的任務,我很容易疲乏,面對壓力很容易想逃跑,但又細想當我面對自己所需的事物時,我的確可以如期完成,如第一次參加諮商團體,八週的時間我完成了,每週都相當期待課程的到來,又或者對於書寫、咖啡、書籍、運動,這些倒是從來沒在生活中中斷或消失過,這是很有趣的地方,我知道,一切或許與『壓力』、『情緒』、『思考型態』有關。所以這次的訓練,『全勤』將是我最期盼能完成之事,或許做到了,我就找到答案了。

六、「在這段時間,仁慈的對待自己,特別是你遭遇困難的時候」:這點也是我最常遇到的,我正是反面的狀態,我總是把自己逼到絕境,並且在自己狀態不好時,依然逼自己要完好如初,最好的例子便是最近的工讀,因為頻繁腹瀉請假,腹瀉狀況長達三週,當我撐到最後只能請假休息時,我對此自責,加上同事的抱怨,更加重了我對自己的苛刻,我變得不敢去工作,我不敢面對那個被討厭的自己。

今日的說明會讓我重新定位自己在「無業」狀態時,可以扮演的角色,我想著自己很幸運能參與免費的課程,相信也有很多和我一樣需要MBCT的人們,這樣想著就想真實地寫出『經驗文』,即使沒參與課程,也能嘗試自我練習。以下是參考書籍,都是必備的,可以到圖書館借用,或自行購買,也請期待下週的第一堂課程分享:『覺察自動導航』喔!

1.『八週正念練習 走出憂鬱與情緒風暴(附練習光碟)  馬克.威廉斯,  約翰.蒂斯岱,  辛德.西格爾

2.『當下,繁花盛開』   喬.卡巴金博士

3.『是情緒糟,不是你很糟:穿透憂鬱的內觀力量』  馬克.威廉斯、約翰、蒂斯岱、辛德.西格爾、喬.卡巴金 

4.『找回內心的寧靜:憂鬱症的正念認知療法(第二版)』  辛德•西格爾 ,  馬克•威廉斯,  約翰•蒂斯岱  

5.『正念的奇蹟』  一行禪師

arrow
arrow

    F.silen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